日期: 2012-02-03 浏览量:714 来源:市住建局 责任编辑:董明宇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作为我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阜新市从2001年底起开始在转型之路上进行艰难探索,并用十年时间取得了喜人的阶段性成果,整个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从试点向示范的更高目标迈进。
转型试点之前的2000年,阜新已陷入“矿竭城衰”的困境:经济结构单一,全市工业产值中煤电工业就占了76%;10余万多人生活在100多平方公里的采煤沉陷区上;城市基础设施陈旧不堪,人均城市维护费支出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5.6%和47%,每月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城市特困群众占城市总人口的25.3%,农村特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55%;全市下岗失业人员15.6万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36.7%,城镇登记失业率7%以上。
而记者在刚刚对阜新进行的实地探访中发现,这座城市发生的变化令人惊异:曾经随处可见的成片低矮破旧的工矿棚户区被一个个新建小区取代,满山遍野高高架起的风力发电机不停地旋转,一个个产业园区里面企业生产经营红红火火,流经城市、曾经是臭水沟的细河如今碧波荡漾,两岸也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从2001年到2011年的10年间,阜新地区生产总值由70亿元增加到460亿元,年均增长16.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4.52亿元增加到现行体制的50.1亿元,翻了三番多,年均增长27.1%。
阜新市主管信访的副市长杨忠林说,如今,阜新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完毕,已经没有大规模的群众上访,来信访部门上访的都是个体的、新发生的矛盾。而在转型前的2000年,阜新市区城市主干路就被上访群众封堵12次,过境旅客列车被拦截4次,市政府经常聚集上百乃至上千人的上访者,被辽宁省公安厅列为全省最不稳定的地区。
辽宁省社科院研究员冯贵盛认为,用十年的时间,让一个几乎陷入绝境的资源枯竭型城市重新焕发出生机,阜新的一些作法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1、坚持就业优先,以人为本。
转型之初的阜新把创造就业机会作为经济转型的优先目标和最大的民生问题,充分利用城市周边土地较多的优势,从发展现代农业为切入点,兴建了一大批设施农业园区和小区,引导扶持下岗职工到设施农业中实现再就业。不到两年时间,全市建设了十几个以安置矿区下岗职工再就业为主的农业园区和五十多个专业小区,直接安置了近8000人就业,让紧绷的社会局势缓和下来。
十年间,阜新市坚持“只要有利于就业的项目就上,有利于就业的企业就支持,有利于就业的政策就出台,有利于就业的资金就落实”,全市累计实施实名制就业再就业61.4万人次,城乡劳务输出150万人次,城市登记失业率由7%下降到3.9%,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2、开动脑筋、挖掘潜力,构建多元产业格局,为城市未来奠定基础。
十年来,阜新市发挥现有产业基础,寻找潜在优势,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产业比较优势。目前,阜新市接续替代产业框架基本形成,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新型能源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等“三大基地”和皮革、液压、板材家居、铸造、氟化工、新型材料等“六大重点产业集群”都已初具雏形或渐成规模。
作为蒙东地区大量煤炭进入辽宁的中转站,阜新市成功引进的总投资245.7亿元的大唐国际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正在紧张施工,建成后阜新将成为我国煤化工基地。六个产业集群现有企业571户,今年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就有139个,今年产值预计将突破300亿元,同比增长70%。近两年才开始依托原有基础着力打造的液压产业集群成长迅速,已实现国内液压行业的三分天下有其一,正在向千亿产值产业集群迈进。目前,能源工业、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分别占阜新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7.1%、31.9%、27%,多元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阜矿集团大力发展玄武岩、膨润土、煤层气综合利用等非煤产业。2010年,阜矿集团经营收入实现126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100多亿元,非煤产业比重由25%提升到36.5%。
3、发展可持续的、绿色环保的循环经济。
一座城市的浴火重生,注定会是一个崭新的面貌。在寻找替代产业时,阜新市吸取煤炭资源枯竭的教训,将可持续、绿色环保作为选择产业的标准。作为风力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阜新成功地做大做强了风电产业,华能、华润、大唐、中国风电集团等电力巨头纷纷入驻,目前阜新风电装机容量已达180万千瓦。今后十年,阜新每年都将开工建设百万千瓦风力发电场,最终将打造千万千瓦“风电之城”。风机装备制造产业也随之兴起,大金重工、新疆金风、韩国尤尼深等多家制造企业落户阜新。
此外,利用井下瓦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用燃气,利用低浓度瓦斯建设瓦斯发电站,利用农作物秸秆建设生物质秸秆发电厂,利用甜高粱、文冠果发展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利用太阳能规划建设3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一个多元化的新型能源基地正在阜新形成。煤矸石发电、粉煤灰制砖等既能充分利用阜新几十年时间里堆积成山的“废物”、又绿色环保的产业也都纷纷上马。
4、坚持改善民生,让老百姓在城市转型中受益。
2005年到2011年底的7年时间,阜新市共拆除棚户区534万平方米、15.3万户,新建回迁楼683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2000年的7.9平方米提高到22.4平方米。十年间,阜新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121元提高到1271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058元增加到6372元,年均增幅均高于全国和辽宁省平均水平。森林覆盖率由21.7%上升到32.1%,城市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天数由144天增加到337天。
在阜新市育源社区,记者看到了44岁的周秀娟,夫妻双双下岗的她曾经绝望过,如今,一家三口从一间低矮的棚户房搬进了两室的楼房,社区还给她安排了公益岗位,“现在感觉生活有了奔头”,她告诉记者。
在十年转型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阜新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创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阜新市委书记潘利国说,由试点到示范,是阜新提出的更高的奋斗目标,实际上是阜新全体干部群众自加压力,也是阜新作为我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所应该担起的重任。他表示,创建转型示范市将是由单一的经济转型向经济、社会和体制机制全面转型的转变,由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到建立科学转型的良性机制的跨越,构筑和形成一条符合阜新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模式,为全国同类城市科学转型做出示范。
主办单位:阜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版权所有:阜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阜新市细河区北新路119号 邮编:123000 Email:fxjwbgs@163.com
辽公网安备 21091102000097号 辽ICP备2021000280号 网站标识码:2109000039
网站监督举报热线:0418-3308010 网站举报邮箱:fxjwbg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