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了美丽 迎来了幸福

日期: 2015-11-10 浏览量:182 文字大小:

  整齐划一的院落,古朴典雅的围墙,充满塞外风情的小镇宁静而美丽;
  温馨干净的农家小院里,清泉村的老人们面带笑容在一起唠着家常;
  阳光明媚,孩子、妇女们在宽敞的邰家村文化艺术广场上嬉戏玩耍,载歌载舞;
  漫步于沙地国家森林公园,仿佛置身于一处天然氧吧,那一株株挺拔的樟子松,承载着章古台人几十年的抗沙史,寄托着村民浓浓的乡情;
……
  这一处处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美景,是章古台镇推进宜居乡村建设的一个成果缩影。
  暮秋时节,记者先后走访了章古台镇数个乡村,发现不但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村民崇尚文明新风,而且还保留了乡愁记忆。章古台镇镇长于凤祥介绍说,章古台在建设“宜居乡村”进程中,不仅收获了一批“田园式”的村庄,更收获了民心、党心和奋发拼搏、力争一流的正能量。
  环境蝶变,美丽乡村大气出炉  
  宜居乡村建设,先从环境整治抓起,从改变村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入手,建设清洁家园、绿化家园,美化家园。
2013年以前,章古台镇的大部分村庄都面临着这样一种尴尬:道路年久失修、坑洼泥泞,村内柴草满街、垃圾遍地、环境脏乱。随着宜居乡村建设的启动,这种状况开始有了转变。镇党委立足农村发展新形势、农民群众新期盼,按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全面打响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
  街容街貌、村容村貌就如同一个人的“脸面”,村庄美丽,首步行动就要消灭“六边三堆”,在街道、沟渠、门前屋后、庭院等地彻底来一次“大扫除”。章古台镇的村民依然记得,当时卫生清扫可谓“声势浩大”:镇领导带领党员和广大群众投身清洁攻坚行动,利用农闲时节,全面清理生活垃圾、清洁卫生死角、清扫建筑垃圾。
经过周密的部署,全镇6个行政村、52个自然屯彻底消灭了“六边三堆”,全部达到“四进院、两清除、一拆掉、道路畅通”标准。除了环境卫生,镇里还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修建水泥硬化路12.9公里,沙石路5.4公里;150条街路、40个村民组进行了绿化,栽植以樟子松为主的各类树种近1.3万株;安装及改造路灯186盏,各村安装路灯90盏,主要街道全面亮化。
  在环境治理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章古台镇“乘胜追击”,按照《全面启动农村生活垃圾5年专项治理》的要求,于2015年6月提出开展农村有害垃圾治理工程活动。
  善于思考的章古台人在细节上做足了功夫,在全市乃至全省宜居乡村建设中,率先实施了垃圾分类处理。目前,在清泉村、邰家村、章古台村实行试点,为这三个村的居民免费发放了家用有害垃圾收集袋,并设置了有害垃圾临时存放点,经过培训的保洁员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与投放,回收的有用垃圾进行再利用。目前垃圾分类开展情况良好,将进一步在全镇范围内全面推开。
  宜居乡村三分在建,七分在管。在加快环境卫生建设、改善村庄面貌的同时,章古台镇更注重提高环卫保洁管理水平,形成了环卫保洁长效机制。该镇出台了《村民公约》,与每户签订房前屋后“三包责任书”,为环境卫生的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与此同时,每条街路还设立镇、村、组、街负责人,设岗定责,层层落实责任制。
  精神充实,表里如一新风扑面  
  环境好了,精神需求多了,健康向上的生活就更需要引导。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村庄、深入老百姓,章古台镇由“表”及“里”大做文章。
  深秋的午后,暖阳下,清泉村文化广场,有儿童欢乐玩耍,有老人观景散步,有妇女谈笑聊天,十分惬意。“没事儿就喜欢带着孙子过来玩。”在健身器材旁的李大娘告诉记者,等到晚上夜幕降临,这里太阳能路灯照亮,音乐响起,村里的广场舞队伍就来载歌载舞,热闹得很。“俺们村变化很大,多干净多喜人!”
  高标准建成的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文体活动广场,已经成为村民茶余饭后休闲锻炼和“文化加餐”的重要场所。夜幕降临,村民广场上或集体舞、或乐器演奏、或健身锻炼,成为村民们的“梦想舞台”。
  为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农民改掉生活中的陋习,该镇通过典型宣传、组织演出等多种方式,让村民在耳濡目染中增长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镇党委还创作了宜居乡村建设之歌《章古塔拉我的家》,并编成了广场舞,在村民中传唱。
  “以前村里婆媳、邻里之间吵架是常有的事,现在已经没有了。”说起村民的变化,于凤祥很是骄傲,“每年年底镇里都进行评选,有了竞争意识、上进心,村民都人人争做好事,人人互敬互爱,全镇上下汇聚起一股昂扬向上、孜孜进取的正能量。”
  留住乡愁,打造历史文化名镇  
提起章古台,不少人头脑中闪过的第一个词是“风沙”。其实,这里原是文化名镇,根据全国第三次文物勘查,章古台镇共有33处有文物遗址点,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章古台镇的地名由蒙语“章古塔拉”演变而来,蒙语的本意是长满苍耳的坨子。三百年前,这里林茂草丰,圈为皇家牧场。后来由于乱垦滥牧,毁林烧炭,形成了一望无际的沙海。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努力,昔日的沙漠才变成了今天的绿色林海。可以说,章古台的历史,是一部治沙史,是人民战胜自然灾害的缩影。
  “如何留住乡愁,传承章古台独有的治沙史?”成为镇党委、政府思考最多的问题。经过多次研究分析,该镇提出打造历史文化名镇的战略部署。
  根据章古台的总体规划,按照“一座保护区(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座森林公园(章古台国家级沙地森林公园)、一片水源地(地河、西地河、二道河、三道河,养息牧河源头)”的“三个一”构架,打造能够体现章古台特色的辽宁省历史文化名镇。
  “打造章古台历史文化名镇,就是要打造一个能够体现党和国家治理风沙,战胜沙漠历史、成绩的文化名镇”于凤祥表示。
  产业富民,特色旅游强劲增收  
  宜居乡村,农民鼓起腰包才是硬道理。
  为此,章古台镇提出了“三推进、两开发、一加强”的发展战略。即推进示范带建设、两电建设和硅砂产业建设;开发草炭产业和特色旅游项目;加强宜居乡村建设。
  风沙曾给章古台带来了无尽的灾害,却与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产自沙地的地瓜、西瓜、小米、小杂粮,是远近闻名的绿色食品。这里的小孩一出生垫的褥袋里面装的都是细沙,相当于“尿不湿”。细沙炒的花生、瓜子受热均匀,别具风味。几十年与风沙的斗争,也形成了章古台独特的“沙文化”。
  如何变废为宝,做强“沙”文章,向“沙”要效益?章古台镇确定了发挥国家级沙地森林公园特色,打造章古台镇特色主题旅游“大漠风情游”项目。该项目以章古台镇特有的沙地、森林、湿地为主题,集生态旅游、休闲娱乐、沙地运动为一体,计划开辟滑沙、狩猎、观看沙漠日出日落等多种娱乐项目。观景塔、跑马场、赛驼场、沙浴场等特有的“沙”项目将使人流连忘返。
  除了沙文化,章古台还有一处独一无二的“天然氧吧”——万亩林海。登上四层防火瞭望塔,举目北望,科尔沁沙地黄沙漫天,若秋风大作之时,沙涛滚滚,撼人心魄。鸟瞰四周万亩人造林海,无边无际的樟子松、连绵不断的油松林、挺拔的白杨、多姿的黄柳……犹如一道绿色屏障,遏制着科尔沁沙地南侵。这一奇异景观,仿佛一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金色的沙海之中。置身其中可以进行沙湖浴、森林浴、日光浴,可以牧牛、牧羊,可以捡拾红蘑、黄蘑、草蘑等真菌,也可以沙海造林,感悟人工造林锁住肆虐的“黄龙”——人定胜天的真谛。
提及章古台的明天,于凤祥自信满满地表示,要把章古台建设成为一个生态、宜居的乡镇,打造出一个“树在村中、村中树种、路在林中、人在氧吧中”的宜居环境。相信随着宜居乡村进程的加快,章古台人的幸福生活整治逐步成为现实。
  故乡,在这里越来越美;乡愁,在这里越来越浓。
打印
分享
返回列表